WFU

2010年5月7日

不設限的虛擬樂園── 從「2008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觀察起

不設限的虛擬樂園── 從「2008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觀察起

新竹教育大學 張日郡

本文主要以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主辦的「2008年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為一個觀察指標,並輔以相關的文獻資料,藉此來探討兩岸網路作家在創作思維上的差異,並透過創作場域以及與網路讀者互動等方面之比較,釐清兩者雖然同樣以網路作為創作場域,呈現出的什麼樣的文化思維。而本文便由幾個方向切入來談,首先概述及義界何謂網路文學和網路作家,接著探討兩岸網路作家的創作觀,以及他們如何透過網路去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讀者群和互動空間,最後作一結論。

【關鍵字】網路文學,電子文學,網路作家,網路創作



一、前言

倘若我們要討論什麼是「網路作家」時,必定會遭遇一個難題,即是什麼是「網路文學」,這個問題事實上在台灣已逐漸有相當程度的探討,不過還是難以確定一個明確的定論,其原因則在於:究竟網路只是文學的載體,提供文學作為張貼、傳播,與讀者互動的介面,還是其實網路是可以跟文學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嶄新型態的文體。關於這類的討論在學術領域之下,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長期耕耘和研究網路文學領域的李順興教授認為:

   網路文學,或稱電子文學,根據目前的流行看法,可大略分為兩種:一是  將傳統『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而後發表於WWW網站或張貼於BBS文學創作版上;二是指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學術上慣稱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明顯例子包括動態影像或文字、超連結設計(hyperlink)、互動式(interactivity)讀寫功能等。[1]

然而實際上,「對於第一類的定義整理,以傳播工具當作是一文學類型的屬性,無關乎文學形式與內容,早為人詬病。」[2]至於孫治本教授則又進一步補充「不是上網的文學就是網路文學;而網路文學被下載後、被印成實體書出版後,也還是網路文學。[3]從上述兩者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網路文學」不該只是將網路當成一種平面文學的載體,進行文本的數位化、張貼、傳播等網路行為。若以李順興的第二種定義方式,即是超文本文學,是否就能完全精準地反應出真正「網路文學」的內涵,若再延伸思考,這樣的說法是否已然被實踐在網路創作之上,以及被所謂網路文學創作者所接受?這都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在「網路文學」這種新興文體定義與定位皆未明朗的狀態之下,進而去劃分哪些人是「網路作家」其實還是有其不確定的風險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僅能透過不斷地辯証其形式、內容,與傳統文學以及平面媒體等作一區分,才能逐漸貼近「網路文學」或「網路作家」的真正風貌。這亦是本文所要處理的部份,而本文主要以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主辦、佛光大學文學系承辦的「2008年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為一個觀察指標,藉此來探討兩岸的網路作家,是否在一些創作經驗上有所差異。

  基本上,參與「2008年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的來賓,有學者、媒體工作者、大陸網路作家、台灣網路作家等,而場次又分為台北場、台中場、台南場,而主辦單位細分成七個議題,分別作為這三場的討論主題[4],本文以這七個議題為基礎,分為三個方向來探討兩岸網路作家對於網路的看法、及實際創作的相關經驗,(一)網路文學?還是網路加上文學?(二)實體與虛擬──網路文學的創作與交流經驗。(三)結論:前景與隱憂。期能透過這三個面相,進一步探討兩岸網路作家、或者學者等對於網路文學的看法,存在著什麼樣的相異點,並且透過網路作家的現身說法,凸顯出自身網路創作時的種種問題。

二、網路文學?還是網路加上文學?

  當要探討網路文學的形式問題時,我們常常會與傳統的透過平面媒體發表的文學,以及經由紙本印刷出來的實體書相互比較,藉此來凸顯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性,那麼在學者、媒體工作者與網路作家三方面座談的過程中,他們如何去討論自己所關注的形式問題,李順興就明言:

   我所比較關注的內容,可能是一般網路寫手並不怎樣在乎的東西,不過沒關係,那我就把我自己比較關懷的形式(按:超文本或電子文學)問題,提出來稍微談一下。

  李順興個人的網路「歧路花園」,從1998年開張至今已有十年左右的歲月,身為一個一直深耕於「網路文學」的學者而言,透過他的觀察,在引文中透露出現在的「網路寫手」[5]不太關切所謂的超文本文學,他說「因為後繼無人,年輕寫手很明顯對於這個不太感興趣,那麼我個人也時常關心大陸那一邊有沒有做類似這樣的創作,我只發現在學術上有不少人談到超文本的創作,他們所能引用的例子都是台灣這邊所公佈的一些作品,我一直在注意大陸有沒有類似作品的出現,早期還有看到一兩篇,到最近這幾年就找不到任何新作品,我個人對這個領域的研究感到悲觀。」學術領域的研究與實際運用在網路創作,兩者呈現出一些差異,究竟以超文本的形式創作是否可以成為一個網路作家書寫的主要方式?若從本次的三個場次的座談會中觀察,顯得沒有看到相關超文本創作的作家。

  網路作家們關切或實際的網路書寫形式,如果不是超文本,是否已然脫離了學者眼中較為狹義的「網路文學」定義,而偏向另一種廣義的網路文學。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先看大陸網路作家無眉(台中場)怎麼看待:

   為什麼超文本這種文學創作式微,第一是網路技術的掌握程度,雖然內地有三億網民,但技術上還是稍微低了一點。而「網路文學」是在網路上開始或形成創作習慣的作家或寫手,在網上發表的原創作品。

  無眉回應了為什麼大陸無法出現像超文本這樣的作品,原因在於雖然網路在大陸逐漸普及,但在技術層面的掌握上仍稍嫌不足,也反應支撐或創造超文本文學的首要條件在於「網路技術」或者應該明確地說「超文本創作技術」。同時這個技術並非指能上上網、打打字,甚至熟悉一些網路發表作品的平台僅此而已,必須透過對電腦程式語言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能達到。如方秋停所言:「我認為超文本創作無法持續,我想是因為技術上的門檻太高了。」同樣是學者與創作者的丁威仁也提到:「其實對我而言,我也苦於這個介面的部分,後來比較多嘗試PPT詩,還是不太成熟的作品,現在最想學的是FLASH,希望有朝一日寫出FLASH詩出來。」不管是PPT或是FLASH都比較偏向於超文本創作形式,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一下子上手並進行創作。

在無眉上述這段引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屬於大陸網路作家對「網路文學」的理解及自我定義,一是以網路作為發表的平台,二是形成創作習慣的作家或寫手,三是第一手原創的作品。她進一步補充:

   我覺得現在的人的思維,對網路的認識還停留在技術層面,在座談的過程中,我感覺我們都是從技術變革的角度在看網路文學,實際上我覺得網路文學跟傳統文學的差異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作為媒介或是創作過程,譬如說讀者對於網路文學創作的影響,或是作為一個網路作家自己創作心態及歷程的變化。

  無眉如此理解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不在「技術」,而在行文的脈絡觀察她所說的「技術」是專指電腦程式語言而言的,事實上這也是她與李順興站在對網路文學有著不同定義的角度上的差異,但是不是電腦網路就不是一種「技術」呢?網路作為一個新的媒介,就不是新的技術的產生嗎?無眉在本次座談會的「活動手冊」上提到「技術特性導致的媒介差異,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網路的互動性。」(35)可見無眉對於「網路文學」所著重的重點除了網路作家個人的心態與創作過程之外,還有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此點容第三節進一步來談。

  關於這個問題,台灣網路作家又秉持著什麼樣的看法呢?夏霏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則將之分為「載體」與「文體」。但她所謂的載體,趨向於孫治本的說法,即是「『網路文學』的『首次曝光平台』必須是網路。若將已在平面媒體發表過的文章張貼到網路,則不能稱為網路文學。」(「活動手冊」,頁43)而「文體」方面,夏霏舉了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的例子說明它對網路小說的影響,並且補充網路書寫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與讀者的互動性增加,甚至是介面的靈活等。而這介面的靈活很大的部份在於少了編輯這類的守門人機制,於是網路書寫便通向自由,甚至作家可以自主。
  
  不管是無眉或是夏霏以網路作家身分,來對「網路文學」下一個她們個人理解的定義,兩者的看法皆比較類似,也就是說,她們著重於以網路作為一個初步的載體而首次曝光的原創作品,這「一種」的區分法在她們看來,還是不足以說明「網路文學」是什麼,於是再加上互動性、傳播性的網路特點進一步補充,但基本上與向陽在〈為新興文類做拓荒工作〉一文提到「廣義的網路文學定義」不謀而合,只是加以修正──網路文學還具備著互動性。就此點,我們可以再呼應瘋狐狸所觀察到現象:「就我觀察到多數的現在的網路文學作品,都是網路加文學的廣義的文學概念,狹義的網路文學作品真的很少。」其實瘋狐狸所謂的狹義網路文學定義非常接近李順興的說法。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初步釐清網路作家與學者認知上的相異之處,對於李順興而言,以電腦網路作為工具不是僅為了傳播,而是必須將電腦網路,或者程式語言成為創作者真正的創作工具;但對於網路作家而言,電腦網路是傳播的載體,只要熟悉基本的電腦網路運作,並首次發表於網路的原創作品,能讀者互動,即是所謂的網路文學。[6]

  若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曾經或現任身為平面媒體的編輯,或者就如我們所說的「守門人」角色,如方秋停與路寒袖等前輩會如何看待「網路文學」。先看方秋停所說的:

   我覺得藝術除了感動之外什麼都不是。以前我們寫作是關在象牙塔裡面,拼命用手上的筆來耕耘。然後網路的媒介好像是一扇扇的窗,如果我們能夠熟悉打開那一扇窗的話,很多的風景就在外面。

至於路寒袖則說:

網路不僅是傳播方式的精進,同時也是一個媒介。技術的精進或是媒介的開發,對一個創作者而言本來就是他的天職,我倒不認為得去為它作刻意的界定,就好比我們開發更多的材料來作菜,我們不會因此反對、忽略、輕視原來所謂從事傳統手工業或用文字創作的創作者,一個好的廚師,給他青菜豆腐他做出來的還是不一樣的青菜豆腐,並不一定要給他珍貴的食材他才能做得好,一個三流的廚師給他珍貴食材,我看是一踏糊塗。想在創作本身,還是回歸到創作的藝術來看,但是這個藝術是結合不同的媒介或科技技術,這個都被允許,而且我們更有這樣的期待。

  很明顯地我們可以看到有著「守門人」角色的方秋停與路寒袖對於網路文學並不排斥,就如同丁威仁所言:「不會因為自己守門人的腳色,就像早期文化界的人稱之為文化霸權,其實並不是,他們其實很寬闊地看待網路書寫,期待更多新的有創意的作品。」此外,筆者再以幾點說明之:(一)不必刻意地去區分什麼才是真正的網路文學,只要書寫出來的作品能讓人產生感動,不管是傳統文學或是網路文學都有其價值存在。(二)不論是網路作為一個書寫媒介,還是它擁有了以往不同的新的技術,身為一個作者仍必須要精進自己的藝術技巧,在自己的文學領域中不斷努力,否則有沒有網路都是一樣的。

  而大陸作家盧小狼也持這一態度來看網路文學:「我認為文學是一個心靈交會的東西,再讀它的時候,你的心靈產生震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超文本沒有推行開來,我覺得可能跟這個有關,若按照這種規律來發展的話,印刷術的發明也應該對文字產生一個突破性的變革,但它沒有改變,現在網路的出現,它只是一個載體和傳播途徑的改變,但原本的東西是不應該有所改變的。而超文本的創作可能插一個多媒體、音樂、語言等等,但根源是不變,還有文學對心靈的影響其實是一樣。」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台灣的「守門人」或大陸網路作家,對於網路文學所著重的不全然「形式」層面的問題,包含界定意義、創作運用、媒介選擇等,而是作品感染人心的力量,也就是說「網路的傳播功能」反而被提升一個主要的位置,至於無眉與夏霏所言的互動性,也與傳播有一定的關聯性。

  實際上,上述的看法還是與李順興理想中的狀態還是有所差異,李順興認為:「重點在於一個創作者怎麼樣利用這個演算程式的部分,創造出讓我們感動或驚豔的文學或藝術作品。我比較關懷探討一個作者怎樣利用程式,設定出一個不一樣的互動介面,跟讀者之間進行一場很不一樣的文學饗宴。」雖然看似李順興提出了一個有關網路創作的「新的」可能,但並非全然如此,他認為「這新技術本身,並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找回失落的傳統。」只是在他們的看法中,文學本質應該都是一樣的,除此之外,網路所能帶來的應當是傳播與讀者互動兩者的精進,還有書寫出一個好的作品,即是一個網路文學的基本內涵。

三、實體與虛擬──網路文學的創作與交流經驗

  既然在上一節我們看到所討論的網路文學,有提到它的傳播與互動的特點,本節就從這個角度來看幾個問題,例如讀者在網路上與作者之間如何互動,並且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會不會因為讀者對於作品的喜好,藉由批評回應而導致作者進一步去更改作品,造成這種媚俗的現象。此外,網路成名之後,是否還是會回歸到傳統平面媒體上,例如實體書的出版,藉此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另一方面,從出版社的角度來看,網路是不是也成為一個作家成名與否的測試場域。

  若先從讀者與網路作家這點來分析,網路作家在書寫創作的過程中,是不是會受到讀者一定程度的「干擾」,關於此點,學者張政偉透過自己在大陸幾個文學網站所推薦的票數與點擊率來作觀察分析:

   我發現一個嚴重的現象就是大多數的網路作家都有嚴重的媚俗傾向,你會發現為了要獲得讀者的認同,博取他的推薦票,提高他的點擊率,所以許多寫作者便會向讀者靠攏,讀者可能強烈地要求符合閱讀者的興趣。

  作家書寫的作品向讀者靠攏,這就等於替讀者專門量身訂製出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而這可能並不是作家原本想要呈現的內容[7],但我們要問的是,藉由這樣比較媚俗,或者說讓讀者進一步參與網路作家創作過程的原因在哪?張政偉提出自己的看法:

   你們這些精英作家跟我們這種通俗作家比,你們的勢力比較小,人數比較少,我們這種通俗、媚俗的作家勢力很龐大,才會有種錯覺印象,網路怎麼發展成這個樣子,因為一切牽涉到利益。

  可以發現網路的普及,甚至是各種文學網的經營機制,包含人氣指數、推薦票數,或者留言回覆與引用、轉貼等功能,使得許多讀者是可以直接反應自己的意見,與作者之間達到一種非常便捷快速的溝通方式,這樣的網路形式則與傳統文學出版有了相當大的差異,歸結到最後,皆與利益脫離不了關係。路寒袖亦說將作品「放在一個比較廣闊的平台,跟讀者進行互動,或者接受檢驗,那麼網路就成一個民意的試紙,便可能回饋到傳統的出版上,所以我們看到有一些例子,我想在台灣或中國都會有。」若依照這種說法,「網路」便成為了網路作家的一個「跳板」,因為最後終究得回到傳統實體書的出版,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實質利益,換言之,我們或許也可以這麼說,一開始將網路當成是一個自由無償的發表場域,讓所有的讀者可以進入並閱讀,甚至提供自己的意見,進而「修改」成一篇符合大眾期待的作品出版。除此之外,那麼網路作家最後的道路,是不是步入傳統的出版呢?無眉說:

   網路作家在網路上成名後,必定會回歸紙本,回到森林(按:傳統文學或傳統文學出版),把自己的地位確立下來。

蘇京則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網路成名而走向平面媒體,我個人認為並不是這樣的,他們在網路上出了名後,出版了還是得回到網路上宣傳,因為任何宣傳方式都不可能有網路傳播的那麼廣闊,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份的傳統媒體作家,以前只能在報紙雜誌看到的作品,他也會放到網路上來進行連載、宣傳,譬如新浪都會刊載新書,一個是廣告效益,另一個是給有需要的朋友買回去收藏,這也是網路最大的一個意義。

  無眉對於網路成名爾後到出版,所著重的是一個文學的「地位」,可以顯示出她認為現今還是以傳統實體的作品書籍為主,例如學者林明昌與媒體工作者李進文就曾提到,我們還是對紙本的東西有所迷戀,因為實體紙本書包含著人一直以來的習慣,它能帶給人們觸覺、味覺的感受,如此一來,網路上的「作品」與傳統紙本一旦進行比較,就立見分明了,也凸顯出短時間紙本的出版仍是兩岸的主流。至於蘇京所認為的,則是偏向作品可以經由網路的傳播功能,進行廣告,提升實體書籍的曝光量,與無眉的說法略有差異,不過她的重點仍在於實體書或者平面媒體等出版物可藉由網路行銷,而非不認同網路作家成名而走向平面媒體。蘇京也點出一點,「網路」確實可以成為一種快速出名的媒介,就連傳統媒體的作家,都必須要依靠網路便捷傳播的功能,達到更多實體的收益,於是我們可以稍微歸結出一個初步的路線圖:(一)網路作家路線:網路→平面媒體→網路。(二)平面媒體作家路線:平面媒體→網路→平面媒體。對於現在的情況而論,不管是網路或平面媒體,文學都在這裡面不停地循環,進而去達到最大的效益,換句話說,網路文學是否可以與傳統文學全然的分野,目前來說,還是處在一個模糊的地帶。

   再回到讀者與作者互動的議題上,讀者難道就不能參與網路作家寫作的過程嗎?韋羋就認為:

   網路是一個非常自由的東西,我認為讀者跟作家都是自由的,我可以選擇怎麼寫,大家都說到網路一個特點就是互動性,我是很反對互動性的,我認為一個作品在寫作的時候,你是不應該讓任何人參與的。寫完之後,這個作品不再屬於我了,我可以隨便你們怎麼去說,解構也可以,包含糟蹋、唾罵等等,這是你們的事跟我沒關係,這樣的過程就是文學自由度。

如果我們接著再看夏霏的說法:

   我覺得用網路書寫的創作者,跟傳統最不一樣的部份,是主動性的問題,而我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作者,我會去決定我的讀者,也會決定我跟他們的親密程度,我就會自己去辦網聚。例如我今年(按:2008年)自印的一本書《一百篇情書》,就有些讀者開始去仿效,因為文體還滿簡單的,就是什麼東西很想你,以物抒情這樣子,至少有一百個讀者去學這個形式。在出版之前,我就有說,此書只有在我的部落格販賣,你們如果要跟我購買的人,也可以自己寫一篇這種形式的情書,我會擇優放進去,所以就像我跟讀者一起的作品集,然後第二版的時候,我有想到一個公開徵文,如果寫得好,我也會放入二版裡面,就有點像虛擬互動把它變成一個實體與讀者的互動。又例如我要寫一個新題材,但我不熟悉,我就會(按:部落格)說我要創造一個新題材,有沒有人有經驗可以提供過來,甚至你也可以把你的本名給我,我把它寫進去小說裡面,他們就會期待。

  從這二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發現非常不同的差異,韋羋認為作品全然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完全自主,不應讓讀者有參與的機會,唯有成品之後,讀者可以自由的評論,類似於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已死」的概念。就作家自主而言,夏霏就與韋羋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羋在引文中呈現出來,其實是將讀者視為一種書寫的「干擾」,但夏霏則是將讀者視為另一個創作的「材料」,不去排斥讀者是否會對作品產生干擾,實際上這也是因為作者自己的創作心態,已經是相當自主且強勢的狀態才能如此,這與上述所說的「作品迎合讀者」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如果讀者有機會跟作者一起參與創作,並且可能將讀者自己的作品收入到作者的作品之中,使得虛擬的互動可以直接延伸到實體,說明這樣的行銷模式,達到讀者或作者雙贏的局面。
  
  此外,作者也可以藉由讀者所提供的自身經驗,進來再創造,這樣的做法,使得作者可以獲得的資訊更加多元且快速,這亦是以網路作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呈現出的意義之一。作為一個網路作家,如果可以藉由網路與讀者直接交流,並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獲得靈感或者書寫材料而豐富自己的作品,這樣的嘗試又何嘗不可,相信這是很多網路作家的心聲,但這樣可能造成的影響與衝擊是什麼?會不會使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疆界磨滅,使得身為一個創作者所該堅持的部份,例如文學性,導致最後淪為千篇一律的「通俗」的唯一命運,這也是未來網路文學值得我們更加深入觀察和討論的重點。

四、結論:前景與隱憂

  「2008年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這次的活動,學者與網路作家們對於網路文學抱持著什麼樣的期待與憂慮,尤其是當網路成為我們的生活工具之一時,已經成為一個習慣,未來更是如此。而對於傳統作家而言,他們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已經是網路的時代,成功大學的教授陳昌明就道出了這種心理:

   網路其實是未來的文學趨勢,前幾天我在台北跟一些五十多歲的作家聊天,他們都有那種「後浪來了」的感覺,人人惶惶不安的心理,就是說有一些東西他們是不了解的,尤其是網路這一塊,或新生代寫作的方式,尤其是新的浪潮過來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時代在改變而且變得很快,這樣的變動說不定很快把他們推到沙灘上去,然後就回不到海裡了。

  從引文中我們可以理解到,網路已經逐漸成為文學發表的場域之一,而且許多新生代的寫作都從網路開始,但我們也該理解到為什麼網路文學會逐漸興起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文章曝光度」的問題,也就是說一般傳統的平面媒體,或者出書,創作者並沒有辦法自由自在的投稿刊登、出書,都有一定的限制,甚至有「守門人」這樣的概念,而且平面投稿相較於網路的投稿,還有篇幅、題材、風格等問題存在。而網路文學的崛起,所隱藏的意涵或許正如丁威仁在〈數位時代的來臨(上)─論九0年代網路詩界的發聲〉中所言:

   因平面文字出版媒體掌握在特定權威的手上,網路創作者便採取以網路精選的方式,反過來再以文字出版品去尋求自我的定位……本來在訊息遞換迅速的網路詩界中,被保存下來的作品,就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再藉由文字出版品的二度建構,以及不斷會出現關於網路詩界的各種座談會與會議的討論,反而導致網路文學將成為另一個新興的公領域霸權,或許「不上網就落伍了」的口號,亦將使前行代詩人開始思考此一問題,而新世代的詩人群體,也不需再執著於文字出版品的單向建構,或許經由網路仲介之後的雙向身分建構,反而可以擺脫前行代所掌控霸權的夢魘,建立新的發表策略與模式,進而取代前行代的權力行使陣地。[8]

  事實上這也不只是台灣詩界會發生的情況,而是整個兩岸都會面臨的問題,如果我們再綜合本文的一些觀察,可以發現不管是大陸網路作家或是台灣網路作家都有這樣的傾向,先藉由網路發聲,然後藉著文字出版來尋求定位,若依照丁威仁這個說法,「網路」將成為奪取或瓜分權力的另一陣地。另一個角度而言,那麼未來網路是否將在各方面徹底取代傳統平面媒體的出版?韋芈、盧小狼等的看法都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事情,盧小狼就說:「有可能在未來網路文學,會因為它的普及性、傳播性,徹底把傳統文學給淹沒掉。」當然以上的論述皆針對一個未來大方向來談,若以目前的情況觀察,確實有不少的文字出版品被網路取代,根據李進文的分類,大概有三個,包含工具書類、學術講義類、新聞類等,因為它們必須不斷地更新修改,但他也指出純文學類的出版,在目前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取代,而本文在上一節亦有提及人們閱讀習慣的問題。但如果未來電子書也能做出如紙本書的質感時,只是材料、媒介的不同,如此一來,是否將徹底顛覆傳統文學的市場?於是傳統文學形式將徹底的被淘汰,網路及網路文學取代而成為一個新的文學領域,這點亦是容我們再加以思索的部份。

  在本文第二節所談到有關於網路文學形式的問題,其實還是可以看出一般網路作家與學術界的看法,還是有其差異存在,不僅是以什麼作為書寫形式的問題,還有網路互動性等問題,或許我們也應該注意的部份,在於網路文學它的內容是否能帶給人們感動以及情感的深度,甚至是文學性,否則一般的網路文學作品,最後只能因為網路便捷、快速的訊息遞變而不斷被淘汰,無法確立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而言,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新的趨勢,即是創作者在網路與實體的雙重身分建構,先藉由網路當成成名的終南捷徑,進而轉向傳統平面媒體出版,尋求自己的實際定位與收益,相當不同於以往傳統作家寫作,尋求園地發表的情形,也凸顯現今或未來只要掌握了「網路」就可以成為「名作家」,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勢,或許說新的權力爭奪場。大體來說,雖然「網路文學」還處於一個妾身未明的狀態下,但是未來的文學趨勢走向網路,進而可以創造更多書寫的可能,更是值得我們期待。

【附錄】

大陸網路作家:小木不識丁、世紀嬰兒、狐眉兒、韋芈、無眉、盧小狼、蘇京

台北場(2008.11.11):
與會來賓:李進文、林德俊、謝靜國、林明昌
網路作家:馮瑀珊、張日郡、廖亮羽

台中場(2008.11.13
與會來賓:丁威仁、方秋停、李順興、路寒袖、張政偉、林明昌
  網路作家:夏霏、馮瑀珊、廖亮羽、謝明成、夏木

台南場(2008.11.15
  與會來賓:陳昌明、林明昌
  網路作家:若驩、馮瑀珊、夏霏、夏木、瘋狐狸、棉花糖


七個議題:
1.「實體與虛擬──網路文學的創作經驗」
2.「前景與隱憂──網路文學未來趨勢」
3.「兩岸與世界──網路文學的交流與互動」
4.「妳和你──網路世界的性別意識」
5.「公開與私密──網路社會的社會意義」
6.「閱讀與灌水──網路文學的閱讀行為」
7.「線性與變形──網路文學的形式變異」




[1] 引自李順興〈觀望存疑或一「網」打盡──網路文學的定義問題〉,網址:http://benz.nchu.edu.tw/~sslee/papers/hyp-def2.htm。而向陽在〈為新興文類做拓荒工作〉一文中,亦是類似此種分類的看法,他將網路文學分為廣義、狹義,「廣義的網路文學泛指凡是透過網際網路傳佈的文學,如痞子蔡的作品;狹義的網路文學則專指運用網路或電腦程式語言作為媒介所創作出的數位化作品,如網路詩。」
[2] 同前註。
[3] 引自孫治本〈網路文學的解釋社群—閱眾民主時代的來臨?()〉網址:http://www.cc.nctu.edu.tw/~cpsun/internet-themes.htm
[4] 詳參附錄一。至於座談稿的內容,則由筆者初步紀錄整理自主辦單位所寄送的「2008年兩岸網路作家交流座談會」座談光碟。
[5] 本次座談會的網路作者是「網路寫手」?還是「網路作家」?礙於篇幅本文暫不深入討論,本文暫以主辦單位所賦予的座談名稱「網路作家」為主。
[6] 當然這邊我們必須將運用什麼樣的電腦網路語言才是「創作」先存而不論,原因在於隨著時代的進步,不管是電腦的軟硬體設備,或網路上的可以發表的文學場域,其能進行創作的功能日益強大。就這點而言,還存在著許許多多模糊的地帶。
[7] 當然也有另一個部份如廖亮羽的觀察:許多網路文學論壇發表文章的功能,含有一個發表後可以再次「編輯」的選項,只要作者不滿意,或讀者回應作品某些的地方可以再進行修改得更好而作者也接受的情況,即可馬上重新編輯,這方面確實與傳統文學出版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之處。
[8] 引自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史論》,台中:印書小舖,2008.9,頁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