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1月12日

不願下課的故事課(上)

作家張日郡╱撰寫

前幾年,無論是演講或是常態課程,中堂下不下課,有時會成為我衡量今天教學狀況的指標。若教學狀況好,捨不得中斷情緒,便會跟學生們商量,以提早下課取代中堂下課,以便自己能滔滔不絕講述完課程內容。


不過,反過來思考,學生們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就像我求學時期一樣,我也曾將課程或老師分成三個層次:靜待下課、渴望下課或剛上課便想立馬下課,想想學習真有這麼痛苦?今年初退伍後,重新站上講臺,我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課程,會令同學們捨不得下課,甚至還會巴著老師繼續講下去?我試著歸納有幾次已經下課了,學生們仍央求繼續上課的經驗與情境。
有一次,我為了傳達寫作的思維,於是設計用桌遊活動來上課,藉由桌遊來說明寫作說穿了便是講故事這個道理,讓大家都成為天橋底下的說書人。一開始先讓同學熟悉玩法,接著實際分組競賽,從一張張的圖片裡,構思出一個詞、一個成語、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最後檢討彼此的說詞與圖片是否吻合,自然而然大家便會發現,聯想與想像力的貧弱,竟然會影響分數的取得。
隨著課堂氣氛開始熱絡,我將活動進一步升級,發下多張圖片,請他們組合出一個有開頭、經過與結尾的故事來。故事動聽與否、情節合理與否,都影響了分數,而這次的評判並不只是我,而是全班同學。這段時間,我站在他們身旁,觀察他們認真的眼神、激辯的討論,從架起故事的骨幹,到生出故事的靈肉,他們努力擠出腦中所有學過的、看過的、聽過的知識與常識,就只為了說一個「好故事」。我認為,就算他們沒有寫出一篇完整的故事,但這個思辨的過程已經是寫作了。
接著,每組派人上臺訴說自己的故事,我們在底下當聽眾評分,有些故事令人意興闌珊、有些則恨不得趕緊「切歌」、少數有那種巴不得聽第一個字,就想知道下一個字,甚至是結局的。最後,我們一致認為一個好故事,無論是現實或是幻想的,只要可以牽動人類情感的、如友情、愛情或親情等等題材,甚至是遭遇失敗後奮起的故事總是討喜,因為那有一種「溫度」在。那天一共3小時的課,我們幾乎忘了下課,不,我們幾乎忘記了這是「上課」,竟然還是一堂寫作的課。

《聯合報‧好讀周報專欄》https://udn.com/news/story/6904/3474937